脱贫攻坚不歇脚,乡村振兴再出发。近年来,北川羌族自治县在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相关决策部署,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切实找准着力点、落脚点,以健全体制机制为抓手,推动政策衔接,以培育农业园区为抓手,推动产业衔接,以建设美丽乡村为抓手,推动治理衔接。截至目前,全县已创建省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乡镇1个、示范村8个,创建市级实施乡村振兴先进乡镇2个、示范村9个,命名县本级先进乡镇12个、示范村49个。
科学规划+创新机制 确保战略实施落地落实
为让工作落实有“章法”,北川根据自身实际,科学编制了2018-2022乡村振兴规划,以此为引领,按照目标任务推进重要举措和重大工程。按照“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成立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协调乡村振兴工作。同时,出台了《北川羌族自治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考评激励办法》《北川羌族自治县争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先进乡镇、示范村工作任务分解方案》《北川羌族自治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考评实施细则》等文件,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纳入年度考核内容,统筹整合各职能部门工作力量,强化考核,促使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齐心协力促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在持续健全体制机制的同时,北川大力推动政策衔接。一是优化帮扶机制,落实脱贫5年过渡期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要求,继续压实县、乡、村、社、户“五级”责任体系,加快形成了县委农办、县农业农村局、县扶贫开发局“三位一体”的工作合力。二是拓展政策广度,用好3000万元乡村振兴基金,增强政策的延续性和扩展性,把针对原贫困户的扶持政策转变为低收入群体的常态化扶持政策,确保不新增返贫致贫人口。三是强化人才支撑,不断优化乡村振兴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设立工作专班。同时大力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做好村(社)换届“后半篇”文章,加强村两委成员培训;大力培育农业经理人,新型农民、职业农民等致富带头人队伍。
丰富品牌+壮大主体 助力产业发展提档升级
4月15日,记者来到曲山镇海元村“农二哥家庭农场”,500余亩阳荷基地里,十多位工人正忙着“呵护”阳荷幼苗。“你別看现在才发出这么点嫩芽,一个月后就可以吃阳荷笋了,端午节就可以卖阳荷了。”一位老师傅自豪地告诉记者,“到时候成都、上海那些大城市的老板又要来抢购了!”
几年前,曲山镇退伍军人唐祖贵自主创业开办了这个家庭农场,阳荷便是其主打产品。在当地党委政府和县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农二哥阳荷”顺利走出深山,成功“打”进了多个国内一线城市,甚至远销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去年底,他又流转了海元村的上千亩土地,准备扩大种植规模,带领周边更多群众增收致富。“目前新流转的土地正在进行整理,年内可以增加种植300亩左右。”唐祖贵告诉记者,“阳荷很多地方都种不出来,但在我们北川却种得很好。再发展两年,我们的年销售额就能突破1000万元了。”
像唐祖贵这样已经取得成功或正在通往成功路上的新型农民、职业农民和农业经理人,遍布全县各地,他们身后的特色农业产业,也正随之遍地发芽、满山开花。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和经营主体的不断壮大,得益于北川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行之有效的诸多创新和尝试。
产业衔接是实现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机衔接的首要条件。为此,北川通过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和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全力推动产业衔接。2019-2020年,全县共计统筹整合涉农资金5.62亿元支持农业产业发展,不断提升北川茶叶、稻鱼综合种养、坝底蔬菜、片口中羌药材、永乐生猪繁育、都贯厚朴等6大县级现代农业园区。目前,覆盖全县的“产业倍增发展攻坚行动”正在全县轰轰烈烈地开展。
“为了从根本上遏制产业扶贫的短期化偏向,我们持续抓好‘6+3’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力争全年发展、新增、改扩建中药材、高山蔬菜等5.5万亩,建成冷链物流10个,坚决完成粮食生产目标任务28.29万亩,产量达到8.72万吨。”北川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与此同时,北川坚持以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做实农业产业标准、质量、品牌、主体等关键核心环节,大力培育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园区,并积极申报“羌族苔子茶传统生产系统”为“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在“大农业”理念的引领下,北川坚持走“农业+”路子,积极推进农业与乡村休闲旅游、农耕体验等深度融合,培育引进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上下游配套企业,发挥农业“接二连三”作用,深度推进产业融合。
据统计,截至目前,北川已成功创建市三星级厚朴现代农业园区1个,市五星级茶叶现代农业园区1个,全县农民合作社总数达到557个,家庭农场总数达到420家。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41个,打造“大禹故里”“北川茶叶”区域公共品牌,申报省级扶贫商标并获得授权,通过入驻国家“832”扶贫产品销售平台、电商产业港、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邮乐购等大型电商平台和开展“县长来了”“羌茶节”“羌蜜”“羌果”“羌博汇”等系列直播,实现了“产业-产品-销售”一条龙。还通过打造“共享+”东西部电商扶贫新模式,选拔培育优秀农民主播30人,创建北川农特产品“衢鲜森”电商品牌,全县各类电商经营主体541家,电商产业港在孵企业年交易额超过1亿元。
悉心服务+精心育才 充实乡村振兴第一资源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为全力培引一支“一懂两爱”三农人才队伍,奋力打造乡村振兴生力军,北川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支持政策,回引342名优秀在外人才回乡发展,贡献才智。新建博士工作站3个,发放建站补助18万元,通过柔性引才,成功引进学部委员1名、博士43名,带动培养本土人才150余名。
为让众多人才在乡村振兴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北川还实施了专项服务计划,建立县级领导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开展全覆盖慰问工作,年均发放人才补助、慰问金42万余元,积极探索建立民族地区人才落户、政务服务、医疗等暖心工程,建立人才健康档案,推动落实人才稳定锚点。强化人才培育,出台了《北川羌族自治县“羌山育才计划”实施办法(试行)》,促进人才体系均衡发展,评选农业菁英、文旅菁英、通航应急菁英等九大项目人才。
同时,还积极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截至目前,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270余人;加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卢作孚)民营经济学院等合作,举办乡村振兴干部人才培训1000余人次;深化东西部协作人才交流活动,累计互派挂职干部人才77人,借鉴衢州市柯城区先进经验理念,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并重,举办培训班49期,培训各类人才2800余人。
通过一系列悉心服务和精心培育,北川的引才和育才计划已在乡村振兴中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成功回引优秀农民工村干部44人,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107个涉改村实现“一肩挑”,进一步优化了村干部队伍;创新开展农村“头雁”提升行动、后备力量“育苗”行动等,高标准储备后备力量600余人,其中优秀农民工289人;通过人才带动,全县已建立集体经济组织2012个,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达19.3万人,量化经营性资产1400余万元,助推成员变股东,截至目前,已实现88万余元股金分红……
示范引领+深化治理推动乡村面貌日新月异
“随礼不超过400元,婚车不超过6辆,酒席不超过15桌,菜品不超过20道……”4月13日,北川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织县有关部门走进永安镇工农村,针对农村滥办酒席、铺张浪费等现象,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拟制了《北川羌族自治县红白事简办倡议书》,并现场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解读了“倡议书”的具体内容,得到了现场群众的热烈响应。
“现在党的政策这么好,我们老年人有了养老金、退休金,晚年生活也有了保障,为子女减轻了很多负担。但现在的人情负担还是很重,县文明实践中心搞这个红白事简办倡议活动非常好,我举双手赞成!”村民廖伏兴说。
在日子越过越富足的同时,老百姓的家居环境、卫生习惯、交际方式等,也都在发生着从头到脚、由外及里的显著变化。陈规陋习日渐匿迹,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这些美丽的蜕变,得益于相关部门坚持不懈的精准发力,以及广大群众在示范引领和深化治理中被激发出的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近年来,北川通过加强人居环境整治、推动公共服务提档和培育文明和谐乡风,狠抓美丽乡村建设,以此实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中的“治理衔接”。
把人居环境改善作为提升老百姓“幸福感”“获得感”“荣誉感”的重要民生实事之一,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攻坚行动,做到“三清两改一提升”,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目前,全县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6.9%,生活污水得到有效管控的村占比85.6%,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逐年提升,畜禽粪污基本实现零排放。今年3月,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公示了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县入选名单,全国共有20个县(市、区)上榜,北川榜上有名,成为四川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市、区)。
随着城镇建设攻坚行动和交通设施建设攻坚行动的大力推进,北川各乡镇服务群众能力、资源集聚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在全县各个乡村,图书室、农民夜校、健身场所、文化广场等已实现全覆盖,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送戏、送文化、送公益电影下乡已成常态,分批培训的文艺骨干、文化志愿者、社区居民和学生,像一粒粒文明的火种,在各个城镇和乡村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大力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引导,充分利用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等农村传统治理资源,发挥羌人、羌风、羌俗“三羌共治”作用,逐步形成婚丧嫁娶新风、孝悌和睦家风和文明和谐乡风。目前,北川已成功创建“美丽四川·宜居乡村”达标村197个。
山水田园为布,千万双手为笔,全县干群挥毫泼墨,一幅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在羌乡大地徐徐绘就……
(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杨檎 图片由北川县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站点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