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记者走进位于绵阳安州区秀水镇的省五星级粮油现代农业园区里,37位“土医生”正实时检查着土壤情况,通过“空中视角”,可以清晰看到一张覆盖园区的全域图。这套“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让耕地管理从“人防”迈向“智防”,每一寸良田都在数据的护航下焕发活力。
如今在安州,科技正为耕地保护注入新动能。
上午9时,秀水镇天竺村村级田长谢小平的手机就会准时更新“耕地健康日报”。他快步走进粮油园区信息化中心,在“安州区现代农业园区管理平台”的智慧大屏上,千亩稻田以卫星地图形式铺展,每块田块都标注着独特的“数字身份证”。
“这片土地就是我的‘心肝宝贝’,有我在,谁都别想占一寸。”谢小平表示,天竺村现有3280亩的永久基本农田,这都是他们一步一步丈量、整合出来的。现在这里已是绵阳的一张名片,也是他们的骄傲,四川每十桶菜籽油就有一桶来源于安州。
谢小平看着大屏右侧的柱状图,鼠标在屏幕上划出一道弧线,画面立刻切换至田间检测站点的实时数据,埋设于土层下20厘米传感器,正源源不断回传土壤墒情、PH值和有机质含量。谢小平告诉记者,土壤的肥力也是有限的,通过这个站点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土壤到底缺什么元素,也包括温度、湿度,哪里有数据异常,马上亮起黄灯。村民们都说这个站点就是他们的“土医生”。
眼下正值水稻生长时期,37台(套)田间监测站点织成的“科技防护网”,正守护着22000亩省五星级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内的每一株秧苗茁壮成长。秀水镇镇级副田长肖继彬表示,守好了耕地红线就是守好了粮食安全的根,咱们守田不仅是守土块,更是守饭碗。这套系统好就好在,它让每寸地都有了“数字档案”,别说违规占用,就是地力下降0.1个百分点,系统都会生成整改方案。看着这片地里的亩产逐步提升,这说明科技护田这条路,咱们走对了。
当传统田埂遇见智慧大屏,当巡田脚步融入数据洪流,这片沃土正以科技为笔,书写着“藏粮于地”的新时代答卷。
编辑:站点管理员